來源:網路轉載  作者:劉靜賢

白朮味甘、苦,性溫,入脾、胃二經。《醫學啟源》中記載白朮:「除濕益燥,和中益氣,溫中,去脾胃中濕,除胃熱,強脾胃,進飲食,止渴。」這就指出白朮有健脾燥濕、止渴、利水消痰、益養脾胃的功效。

  脾與胃相表裡,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,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穀之海。脾主升清,雖喜燥惡濕,但又易生濕。胃有受盛、腐熟水谷的作用,也喜燥惡濕,但易化熱化燥。痰濕體質者常見的現象就是脾濕胃燥熱,每天喝白朮陳皮飲能夠除脾濕去胃熱。具體做法是:取白朮30克,陳皮10克,加 1000毫升清水,用中火煎煮半小時,過濾之後當茶飲。陳皮味苦,性辛溫,入肺、脾經,有理氣、燥濕、化痰的功效。因此,白朮陳皮飲能治療脾胃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、疼痛,消化不良症狀,濕濁阻中引起的胸悶腹脹、食用不振,腹瀉等症,以及痰濕壅肺引起的咳痰、氣喘等症狀。

  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 痿論》中說:「脾主一身之肌肉。」意思是說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濡養。脾的運化功能強,則肌肉健壯,豐滿壯實;若脾失健運,則肌肉軟弱無力或瘦削。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太陰陽明論》中說:「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谷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」意思是說,四肢都稟受胃氣的營養,但是胃氣的營養不能直接送達至四肢經脈,必須依靠脾的運化,水谷精液才能輸佈於四肢。現在脾有病了,不能把胃中水谷精液輸送出去,四肢因得不到水谷精氣,營養日以衰弱,經脈不通,筋骨、肌肉無以生化,就不能發揮正常功用。痰濕體質者脾失健運,所以會出現身體肌肉鬆軟、眼泡微浮、四肢水腫、按下去有凹陷的現象。

    脾胃為後天之本,對於痰濕體質者來說,養護好脾胃不僅能補養身體,更能減輕濕重痰多等症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ゆう玄 的頭像
    ゆう玄

    上善若水

    ゆう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